虾MISIX

2009年4月13日星期一

王小峰:从音乐爱好者角度看谷歌音乐搜索

从热爱音乐的人角度去看,股沟推出音乐搜索引擎也是在作恶。——这句话叫“题记”
三年前,我的主编问我:“音乐专栏你还写不写了?”我说:“不写了。”主编问:“为什么不写?”我说:“在一个没有音乐的年代,还写乐评是件可耻的事情。”

对于像我这样一度被当成著名乐评人的人,我当然知道,写乐评有一个前提,就是不断有新唱片出现,不断有新的音乐视角在突破,不断有新的音乐潮流涌动,才会激发评论者的写作灵感,才不会逼得我像今天这样去写博客。以前我出版过一本书《不是我点的火》,当时还想,如果过几年还能出《不是我放的水》《不是我撒的娇》,就这么一本一本出下去。在《不是我点的火》出版的时候,我写乐评已经感到有些无趣了,能刺激到我的东西越来越少,那干嘛还跟这个领域里浪费时间呢,一个被称之为乐评人的人,却没什么可写的,徒有其名,撞墙死了算了。

可能很多人不同意,谁说没有音乐了?你说得很对,这回我不会说“这世界上总有20%的人如何如何”,我每次进音像店里都能买几张唱片,这说明还有新产品出现。但我跟你不一样,你看到的是局部,我看到的是整体,我放眼世界,要不你怎么做不了乐评人呢,差别就在这里。互联网诞生以来,它改变了很多消费方式和商业格局,第一个被互联网焚尸灭迹的就是唱片工业,一个经历了七十多年搭建起来的严谨、周密、科学、系统的唱片工业,在鼠标移动间就樯橹灰飞烟灭。

1982年,第一张激光唱片问世,它是音乐历史的革命,它带给人们不仅仅是更优美真实的音乐,还埋下了自掘坟墓的祸根。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实际上激光唱片已经死了,它走过了27个年头,罗伯特·约翰逊在27岁死了,布赖恩·琼斯在27岁死了,吉米·亨德里克斯在27岁死了,詹尼斯·乔普林在27 岁死了,吉姆·莫里森在27岁死了,科特·库班在27岁死了……在激光唱片问世的27个年头,股沟推出了音乐搜索引擎,它拔掉了苟延残喘的唱片工业的输氧管。

不少人在为股沟革命式搜索引擎欢呼,我觉得就是饮鸩止渴。现在你觉不出来,再过几年回头看看,会是另一番景象,除非有新的方式出来。

诗言志,歌永言。诗也好,歌也好,都是为了表达人的情感,只不过方式不同,当诗已成歌,也一样被人欣赏,也一样传播。当歌唱这种创造性劳动被认可,人们就会为其付出成本,在歌者与听者之间会形成一种交易关系,后来,这其中会出现很多环节,尤其是科技发展,技术的运用让歌者与听者之间越来越依附于某种环节、介质,以便传播。这种介质最后变成一种商品,形成商业循环。花钱买审美,创造者从中获取他该获得的利益。

在自然经济社会,歌者的智力劳动是免费的,但是职业乐师会有相应的回报,不然怎么会有一个人混进来滥竽充数呢,要是没有好处,丫干吗不好呢。随着经济发展,职业乐师越来越多,当社会普遍认可一个人的音乐才华和价值时,他就该理所当然获得相应回报。你不承认这个,就意味你的劳动没有任何价值。好,你承认了,实际上你认可了一个契约。

那么,互联网的免费时代撕毁了这个默认了几千年的契约后并没有拿出一张新的契约。好,我们先承认,互联网实际上干掉的是歌者与听者之间繁琐的环节中的一部分,让歌者与听者之间的传递过程变得更简单一些。以前,歌者-录音制作-出版印刷-宣传推广-批发-零售-欣赏,环节太多,成本太高。在互联网时代,貌似可以这样:歌者-录音制作-上传-下载-欣赏,简单多了。可问题出来了,你删繁就简了,谁来为整个过程付出的成本买单?你他妈免费欣赏惯了,你才不会买单。让歌者买单,那你会觉得他有病。没有人买单,让它变成了共产主义的公益事业?

绕一大圈,回到股沟的音乐搜索引擎,它只解决了消费者信息检索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对产品价值认可的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谁会在这个音乐搜索引擎中获利,首先是股沟,其次是消费者,没有真正创造产品本的人相关者什么事儿。你又说了,人家股沟不是跟唱片公司和版权持有者分红了吗。妈逼的,当年史蒂夫·乔布斯推出那个傻逼的iPod不是也给唱片公司钱了吗,现在唱片公司不是都分期分批的死了吗,咱不说拯救唱片工业,咱说拯救音乐,乔布斯卖掉不少那个劣质播放器倒是真的,音乐的商业价值却给抹杀了。从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到钢丝、滚筒、乙烯唱片、卡带、激光唱片,不管任何介质的更新换代,它的前提都是保证这个产业的最大利益。但是数字播放器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规则,有人把破烂从高处扔了下来,乔布斯只是用那个精美的盒子接住了这些破烂(我认为 Mp3就是一种破烂),如果你无法保证创造者本身的利益,你的播放器设计得再好看又有什么用呢?

现在没有人担心没有音乐听,毕竟在过去的时间里,人类创造了数不清听不完的音乐,但是你别忘了,你感兴趣的、经典的音乐可是有限的,在互联网上你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找到你喜欢的音乐,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听完。而音乐又是这样——没有百听不厌的音乐,从马勒到迈克尔·杰克逊,你总有听够的时候,当你想听点新的音乐,才发现,所谓浩如烟海的音乐世界,原来合你口味的就那么点,可这时候已经没有人为这个世界创作新的音乐了,因为他们饿死了。作恶的百度也好,不作恶的股沟也罢,他们其实做的事情殊途同归——让你最快“浏览”你喜欢的音乐,这是更典型的饮鸩止渴,互联网在饮鸩止渴,唱片公司在饮鸩止渴,消费者在饮鸩止渴,这叫三鸩氰胺。

从目前来看,第一个喝饱的是股沟和那条巨鲸。如果按谁先死的顺序排列,分别是唱片业、消费者和搜索引擎。

当然,搜索引擎永远不会担心没有人利用它搜索音乐,只要有人用它,它就会存在,只要它存在,就会有越来越少的新音乐出现,当这个循环反复几次之后,上游没水下游干的局面就会出现。正可谓:半壁产业一再衰,股沟百度共破坏;问渠哪得浑如许?为有网络胡乱来。

对音乐本身而言,股沟也在作恶。

现在的年轻人都爱说这样的一句话:这音乐太老了。操,照这样下去,将来你听到的只有老音乐,那时候你还听不听?你还矫情不矫情?你还挑食不挑食?别忘了,流行音乐是一种时尚,没有时尚,哪有音乐。将来你的曾孙子听得跟你听的一样,多有共同语言啊,只有股沟,没有代沟了。

我看了最近媒体关于股沟音乐搜索的报道,感觉像什么呢?好比有个化妆师给我涂上了一层厚厚的脂粉,然后围拢过来一帮人:天啊,章子怡长得真美!一层脂粉就可以改变你的世界观?在一个没有唱片工业的环境下成长的媒体记者,就能把王小峰看成章子怡。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要怀疑一下,股沟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想干掉作恶的百度,占领搜索引擎制高点,然后把唱片公司拉过来做垫背的,这很有说服力。倒霉的唱片公司现在有奶就叫娘,吃一口是一口,也是在饮鸩止渴。我估计百度也会有对策,也把唱片公司拉过来点背,施舍一点吃的,唱片公司其实就是个要饭的,人家想起来就给你一口,想不起来你一边凉快去。这不就是耍猴吗。互联网的资本驱动解决的是谁是老大的问题,与你音乐何干?婊子无情,戏子无义,互联网无良,这东西是靠不住的。

按照好莱坞大片的结尾,应该有点希望:于是,我认为,唱片公司应该尽快消亡,要出现一个更符合数字时代的替代者,过些年它该出现了。

=====================
再补充几句:人是功利主义者,喜欢首先想到某种东西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关于互联网和播放器给人们消费音乐(我实在不想用“欣赏音乐”)带来的好处,你可以列举一大堆,你也不会像我一样这样忧患,别他妈我说什么你就认同什么,我最烦这种人。你没我看得明白你就糊涂看,无伤大雅。你该用什么听音乐就用什么听,没人拦着你,反正这个世界天天在整合,将来会有一种最好的结果出现。只是到那个时候,你会明白今天,操,当初怎么用那么一个烂玩意听那么一种烂格式的声音。当然了,麦当劳都那么好卖,更何况MP3和比MP3更糟糕的格式呢。在这个耳不聪目不明的时代,根据相对论,你一点错都没有。

=====================

王老师,百度,搜狗什么的出音乐搜索的时候,您还不会上网吧~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