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工作室成立于1984年,正是香港本土电影风云际会群雄并举之时,但小小工作室却能在美学和技术两方面傲视江湖,独立带起数个电影潮流,《英雄本色》开创英雄片也催生了道地男性悲剧英雄,《倩女幽魂》以灵幻特技和现代观点重写中国经典传奇,《笑傲江湖》特别视觉效果令新派武侠片复兴,《黄飞鸿》为功夫电影注入民族英雄新血脉,《蜀山》和《小倩》则为提升本土电脑特技而开山劈石,不断尝试不同的风格和题材,让徐克被视为香港电影中的孙悟空……”在本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焦点”单元,聚焦于二十五年前成立并创作了《英雄本色》、《黄飞鸿》等佳作的、徐克为主导的电影工作室,不但展映了《上海之夜》、《英雄本色》、《刀马旦》、《倩女幽魂》、《笑傲江湖》、《七剑》等不同时期的12部代表作,还举办讲座及出版刊物,多层次的推介了这曾经一度辉煌一时的电影工作室。
而回顾当年徐克的创意、电影工作室的成就,对照今日的停滞不前,难免让人有些唏嘘……
背景:商业化背景下的商业追求
要谈电影工作室,并不能撇开八十年代初的香港电影所处的背景,毕竟,艺术是在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基础上衍生发展出来的——尽管很多时候香港电影都是被形容患上了“历史痴呆症”的病。
七十年代是香港经济迅速腾飞的时期,尤其是在麦理浩爵士担任总督的那将近十年,这也是被形容为黄金时代的时期。但是,八十年代初随着97的渐近,中英政府开始了对香港问题的谈判,而港人的心态就如香港小说家西西在作品《浮城志异》里所说的,“靠奇迹生存的浮城,恐怕也不是恒久稳固的城市,然则,浮城的命运难道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海、天之间的引力改变,或者命运之神厌倦了他的游戏,那么,浮城是升、是降,还是被风吹到不知名的地方,从此无影无踪?”
电影工业方面,随着七十年代时土生土长的战后一代长大成人成为了消费者的主流,也随着电视业的兴起及粤语片的复兴,香港电影的本土意识日益突出,甚至还出现了香港电影的新浪潮现象,其中徐克便是新浪潮的先锋。但电影业其实是一个比较保守的行业,尤其是对于地方小人口少的香港来说。新浪潮的电影语言的探索并没有维持多少年,这群新浪潮的主将纷纷转型于主流影片的制作,而徐克加盟当时刚异军崛起的新艺城并执导了娱乐性很高的商业片《鬼马智多星》,开创出了摩登豪华喜剧片的潮流,也被不少评论者认为是新浪潮融入主流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新浪潮”的结束。
但徐克在新艺城的蜜月期似乎并不长。新艺城的主要制作方向在于炮制迎合新一代观众的商业化喜剧片,虽然徐克身为新艺城的“七人小组”的重要一员,但并不能遏制他对艺术探索的追求,并在日积月累之后两者之间产生了很大的鸿沟,徐克也萌生了离开新艺城的心意——据徐克本人所说,“最大问题是他们只拍喜剧,其次大家都只想拍些票房好几千万的,一部戏收不到二千万,大家便像不知道怎么做人,这样子变成不知自己干嘛拍电影了,拍电影不再是乐趣。譬如我提出不如拍些别的,他们都没有信心。那就不如别拿新艺城的招牌吧,免得‘连累街坊’。”
另一方面,台湾电影新浪潮已经涌现(当时香港电影的主要外埠市场包括台湾市场,而这种新浪潮不可能香港导演感觉不到),并在1984年3月18日至24 日,香港《电影》双周刊举办了“台湾新电影选”,展映了《光阴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风柜来的人》、《油麻菜籽》、《海滩的一天》等作品,且台湾当局派出侯孝贤、朱天文、柯一正、万仁、梁良等组成代表团赴港参加活动,如陈坤厚与吴念真上无线电台的“香港早晨”、陈坤厚和杨德昌上香港电台的“时代节拍”等节目,报刊杂志的采访报道更是不少……这次的影展尽管是台湾电影首次大规模的进入香港,但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据当时的《联合报》报道,“香港同业也一致对台片从死地回声的成就表示惊异,并且坦承港片已经在制片老板和院线一味要求高票房、观众要求刺激性笑料的压力下,掉进了无法自拔的深渊”,而徐克也表示,面对台湾电影如今的成就,香港的同行输了,最大的失败在于香港电影缺乏热情与真诚,只知迎合票房的要求。
在如此的内外焦虑下,对电影创作,有着自己的独特想法与艺术感的徐克,自然的想要离开开创自己的事业,而独立成立了“电影工作室”,但值得指出的一点是,同新艺城一样,电影工作室也是在金公主院线的支持下成立的。
初创与发展:1984-1989年
电影工作室成立于1984年,当时的股东除了徐克还有施南生,由施南生管理财政,而徐克则有完全自由的创作空间。公司的名字是来自于徐克在香港电影文化中心所教的一门课程的名称,徐克觉得不错,就移用了过来。
电影工作室的创业作是《上海之夜》,由钟镇涛、张艾嘉、叶倩文等主演。影片的题材故事桥段明显的借鉴了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经典电影《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但削弱了原作中的政治因素,而着重于青年男女之间的比较特别的相遇、离别到重逢的过程;另一方面,影片还借鉴了五六十年代香港喜剧片《一板之隔》等影片的喜剧风格,添加了影片的喜剧色彩。影片当年取得1163万港元的本土票房,名列年度总票房的第18名。尽管徐克在创办电影工作室时试图创新改革,但就这部创业作《上海之夜》而言,依然是一部比较主流的商业片,大概就如他在接受访谈时所说,他“开始明白身处这个社会的生存方式不可以令自己经济产生太大的问题,这会累及其他的电影工作者。原则坚持是要的,但也必须明了其生存方式……电影在香港不是一个试片室里面的事,而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同许多人有关的一个活动”。(拿他这句八十年代时访谈的所说对照近年在内地所执导的《深海寻人》、《女人不坏》,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徐克最初并不想长久的搞这个“电影工作室”的公司,最初只想作为“一片公司”而实现他想拍自己的东西的意愿,但幸好也没有就此结束。
1986年至1989年的这几年是电影工作室的发展壮大时期,先后推出了《英雄本色》、《英雄本色2》、《倩女幽魂》系列、《喋血双雄》、《天罗地网》等作品。
即使是今天来看,《英雄本色》依然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八十年代中期时香港的命运已经算是尘埃落定(1997年回归中国),但当时香港的经济腾飞与政治民主,都是远远超过于内地,不少港人对于回归后的自己生活何去何从感到丝丝许许的惘然,于是不少人想要移民(《上海之夜》也表现了移民心态),还有不少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移民而感到郁郁寡欢,再加上徐克与吴宇森、周润发在当时的电影事业都处于低潮期(徐克的主要是受到不少批评;吴宇森一度被新艺城派到台湾公司,而创作的《笑匠》、《两只老虎》等影片也都是票房与口碑的双输;周润发则被喻为是票房毒药),而厚积薄发的创作了这部《英雄本色》。一方面,影片沿袭了吴宇森的恩师张彻的那种男性的悲壮英雄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则融入了父子情、兄弟情、朋友情、男女情等因素,赢得了不少观众们的共鸣。
《英雄本色》的意外成功,让三位主创的电影事业更上一层楼,而影片中小马哥的黑帮悲剧英雄的人物形象也深入人心了,拍续集自然被提上了日程。但《英雄本色》里小马哥已经死了,怎么办呢?这难不倒早已是在借来的时间与借来的空间的夹缝里生存多年的香港电影人,小马哥的孪生兄弟——阿健,也就应运而生,成为《英雄本色2》的主角;而《英雄本色2》中的杀手龙铭恩的形象也赢得了成功,触动了徐克、吴宇森他们的创作灵感,于是有了另一部作品《喋血双雄》……
这时期电影工作室还出品了多部不同类型的影片,如《上海之夜》的姐妹篇《刀马旦》、程小东的神幻动作片《倩女幽魂》、楚原的爱情喜剧片《大丈夫日记》、黄志强的暴力动作片《天罗地网》、钟志文的科幻片《铁甲无敌玛利亚》等,可见徐克创办“电影工作室”时的创作野心。而此外,徐克还为新艺城监制或者出演了数部影片,如德宝电影公司出品的《最后胜利》、《皇家师姐》等。
八十年代末,张彻就撰文表示,因为市场小、人才也无力更新等缘故,香港电影人对于香港电影大部分只是看好即将到来的两三年,即使是当时刚兴起不久的由吴宇森、林岭东为主导的“英雄片”,也被张彻评为“其实是‘集大成’,张彻的精神加上城市动作的外衣。事情到了‘集大成’便已达到巅峰,下来就只能下坡,更何况弹丸之地,实景拍来拍去,‘熟口熟面’何来新鲜感?而电影是永远需要推陈出新的”;影评人石琪在回顾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时着重以前后五集的《最佳拍档》为例说明了香港电影从八十年代初的成就感如何的走向八十年代末的危机感。不过,危机固然存在,但电影工作室在这个时期所推出的数部影片,如《笑傲江湖》、《黄飞鸿》等,不但掀起了新一轮的武侠片热潮,也在无形中使得香港电影的旺盛生命力延续了几年,而这时期,也自然成为了电影工作室的黄金时代!
在接受采访时,徐克表示,电影的感染力有四种最基本的方式,“泥土性:生命的来源,乡土、国族情感,成长的文化根源。广大观众对泥土性、传统根源是有感觉的,虽然时含讽笑、憎恶,但始终与它脱不开关系”、“官能刺激:紧张、惊恐、愤怒、悲伤、喜笑,对异性的强烈的情与色的感觉”、“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师徒关系等等,特别是温馨的感情”、“正义感:对是与非、黑与白、公平与不公平的直接感觉”,而他的创作构思“都抓这四个基本原则。我近年比较多从中国古代传统挖掘题材,是因为中国传统有着泥土性,而古代由于远离现在,更给人以浪漫的感觉,拍古代的人物比较单纯、原始,且易于唤起我们心中既定的形象”;另外,他也谈到他自己拍片的窍门是三大法宝,“其一是老曲新唱,在古老的题材中挖掘新意,从而与现代观众产生共鸣,比如《青蛇》中的四个人物与很多记忆中的形象似是而非,而趣味也因此而生;其二是精彩特技,电影花样不断翻新,就总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其三是明星云集”……徐克的这些看法,正是从他陆陆续续的创作道路中总结出来的,并代表了电影工作室在九十年代初时创作武侠片的方向。
以已经被公认为经典的《新龙门客栈》为例,影片来源于六十年代胡金铨的经典作品《龙门客栈》,但也拍出了不少的新意:第一,龙门客栈老板娘金镶玉这个角色的“问世”,是徐克的最大改变,尽管她亦正亦邪的身份设计是沿袭《龙门客栈》中的萧少侠,但她的风骚性及探查邱莫言的性别那场戏增添了不少现代式的情欲感,而且,金镶玉的身份,也一改胡金铨的旧作中的脸谱化设计;其次,营救者的身份设计也更有现代感,胡金铨旧作中的萧少侠只是客栈老板吴老板的朋友,救助忠良之后只是出自于内心的“义”,而徐克版本中的救人者周淮安则是杨宇轩一手提拔的禁军教头,他救人不仅是为了侠义也是出于报恩,邱莫言则是出自于爱情,至于另外的几个帮手,则是为了丰厚的报酬,这使得情节更加的合理也更加的契合当代生活的物化精神;第三,旧作中萧少侠与女侠朱伟之间情感比较稳定,但新版中加入了金镶玉也增加了情感的曲折性,在推动剧情发展的同时也更让人共鸣;再者,旧作中的武打场景都充满着京剧式的味道,新版则加入了不少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武打场面,如开场时会“转弯”的箭法,又如邱莫言出场时通过摄影、特效、剪接创造出一个让人深刻的印象……还有《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徐克将原来只是在小说中惊鸿一瞥的东方不败放大为让人惊艳的主角,并发展出与令狐冲之间的一段情感交织;《黄飞鸿》系列将青年时期的黄飞鸿放在了清末的大时代背景下,家国情怀与现代化的步伐相互的纠结,尤其是在《黄飞鸿2男儿当自强》中,不但奉献出数场精彩的武打戏,且刻画出纳兰元述的悲剧性……
这个时期电影工作室还出品了《中日南北和》、《财叔之横扫千军》、《镭射人》、《妖兽都市》、《棋王》等类型多元化的作品,反响也不一,但整体上还是未能掩盖电影工作室的光芒。
低潮:1993年至今
电影工作室在黄金时期所发行的多部武侠片,掀起了武侠片潮,但香港电影界早有跟风滥拍、投机短视的陋习,再加上外语片的成功入侵、外埠市场的大举萎缩(尤其是台湾市场的萎缩更加明显,这对香港电影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因为,不少港片的投资来自于台湾片商,电影市道好的时候香港电影人漫天要价抬高卖埠价格,作品质量却又无法保证,另一方面,台湾电影市场又全面对好莱坞开放,而将原本处于主导地位的香港电影推向了边缘),香港电影逐渐陷入了低潮期,而电影工作室的作品也受到打击,作品质量进一步的参差不齐。
《黄飞鸿》系列的从第一集到第三集《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或许可以从中窥探出电影工作室的不同创作趋势。第一集《黄飞鸿》还是有所沿袭了五六十年代关德兴版本“黄飞鸿”的那种街坊街里的故事,并加入了严师父这个为了生活而街头卖艺求生的悲剧角色,李连杰所扮演的这个黄飞鸿形象也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既不同于关德兴版的那种代表着伦理家常的长者,也不同于成龙式的调皮小子,甚至与刘家辉式的不苟言笑也有所不同(关之琳扮演的十三姨的戏份的加入及她与黄飞鸿之间的情感戏成为了调节);第二集《男儿当自强》自片头曲的“男儿当自强”时便已经充满着豪情,随后还通过帮助“孙文”革命而展现出豪壮的民族主义精神;到了第三集《狮王争霸》固然已经涉及了李鸿章等历史人物,故事的发生地也从省城搬到了京城,黄飞鸿赢得了狮王争霸赛,但在战乱里不得不惶然回乡——从《男儿当自强》里豪情的送别孙文到这集的惶然回乡,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也在无形中表达出了电影工作室在这个时期的危机感。而当年之后陆续推出的《黄飞鸿之王者之风》、《黄飞鸿之龙城歼霸》等“续集”,无论影片的质量还是口碑、票房都远远不如前面的三集。与此同时,《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也不复当年《东方不败》的英勇,到了改编当年张彻名作《独臂刀》的《刀》,则已经充满着暴戾之气,人物的歇斯底里替代了侠义精神;《青蛇》的改编也将原本处于边缘地位的法海推到了前台,让他与青蛇一起将白蛇、许仙赶到了故事的边缘……
九十年代初电影工作室还成立了视觉工作室,主要着力于视觉、特效的制作,并在这时期花费了四年时间制作香港首部结合二维及三维的动画长片《小倩》。《小倩》既是改编于蒲松龄的小说原著,更是八十年代末的《倩女幽魂》的续集——《倩女幽魂》讲述宁采臣在燕赤霞的帮助下打救了聂小倩,并协助她投胎做人,而《小倩》则讲述小倩千辛万苦即将投胎时,返回宁采臣的身边继续做鬼,与宁采臣相恋……影片整体上还是带有着随着九七接近时不少香港导演尤其是徐克的那种焦虑性(徐克在七八十年代之交时就已经以《地狱无门》、《第一类型危险》、《上海之夜》等暗喻了当时香港的政治,而充满着焦虑),特别是借着小倩的与其不知重新投胎做人后不知道会如何,还不如继续做鬼而可以跟宁采臣一起。
《小倩》是徐克在动画特技方面的一次不大成功的尝试,到了新世纪的《蜀山传》,视觉效果也被徐克发挥到了极致——影片中充满着美轮美奂、飞天入地、神幻而匪夷所思的视觉盛筵,却无法掩盖故事上的单薄与杂乱,视效与剧情并没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在推出之前备受期待但上映后输尽了口碑。但电影工作室、新视觉工作室似乎没有从《蜀山传》的失败里吸取教训,还陆续的推出了《千年僵尸王》、《黑侠2》、《散打》等素质很低的影片——如果说,《蜀山传》的特效还留给观众一点印象的话,那么,这几部随后推出的作品,不但故事还是特效,都有如曹操的鸡肋,吃之无味弃之可惜。
而电影工作室的作品,无法再现当年的辉煌,更是随着一部部如《蜀山传》、《深海寻人》等这类只见形式没有内容的作品的出现,成为近年香港电影里的一次次华丽丽的败笔。
影响:
电影工作室成立至今已经有25年的历史,尽管近十年其作品已经是江河日下,但整体上不能否认它所带给香港电影的影响。
首先,给香港电影带来了一些非常精彩的作品,带动了神幻电影、武侠电影的热潮,如《倩女幽魂》系列、《黄飞鸿》系列、《笑傲江湖》系列等。
其次,培养了不少香港电影人才,包括如今享誉一方的程小东、奚仲文等。如程小东,他在与电影工作室合作之前也曾有过《生死决》、《奇缘》等作品,但影响力还比较小,随后与电影工作室合作了《倩女幽魂》系列、《东方不败》等作品后成为了动作指导界的“一方霸主”。
再者,推动了香港电影在视觉特技方面的发展。香港电影在九十年代前的主流影片为动作片、喜剧片,但视觉特效方面都依然是显得很简陋,电影工作室在《东方不败》(在此之前的武侠片,常常是由有武功功底的演员扮演侠客,但电影工作室在九十年代所掀起的新武侠电影潮里,以特效证明了,普通明星也可以是“侠客 ”)、《小倩》、《蜀山传》等作品中的视觉尝试,为香港电影带来了更新更广阔的视野。
vi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